切换为不分页显示
【首页】→ 【会同发展】→ 【会同本土新闻讨论】→ 主题:国家文化部与文物局联合下文,要求不宣传有...
字体:    回复
国家文化部与文物局联合下文,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 
admin(2010/7/22 17:59:03)  点击:6314  回复:1  IP:202.108.18.*
日前,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文,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严禁利用反面或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这一纸通知,似乎为长久以来甚嚣尘上的“抢名人”现象划上一个句号。但是记者分别致电涉及诸葛亮故居之争的襄樊、二乔故里之争的嘉鱼、李白故里之争的安陆,发现三地围绕故里、故居进行的建设和宣传都还在继续。(《楚天都市报》7月21日)

部委叫停名人故里之争,各地仍积极宣传一切如常。事实上,叫不停的“故里之争”背后,是一场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博弈。很多地方参与到名人故里之争的原因一般都会打着“三大招牌”,一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提升本地知名度、三是通过对遗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优化当地环境。

其实,学术研究领域对名人故里存在争议本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可当这种争议与经济利益挂钩,当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能因此而声名鹊起,对历史名人资源的发掘与“开发”就充满了功利化色彩,偏离了文化轨道。

曾记得,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如果泉下有知,很多古人定然感同身受,只不过,周作人语带温情,古人们可就哭笑不得了——眼下的“名人故里”之争狼烟四起:“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从**、墨子到李白、曹雪芹……如今,“开发”名人渐成风潮,“故里之争”不再停息。

综观各种“名人故里”争夺战和祭祀热潮,大多有一个动辄斥资数亿元打造的所谓旅游项目,有些地方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规模效应”,甚至劳民伤财建造文化“假古董”、仿古和人工文化景观等,山东省阳谷县打造的“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景点”,就让人啼笑皆非。

名人故里之争,表面看是名义之争、文化之争,核心则是利益之争——利用名人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形象,继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早已有人指出,这些个“之争”,真正的动力不是“文化”,而是旅游――经济――政绩。说白了,仍然是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最终为政绩服务。

某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非民心制造的“故里之争”,把名人等文化资源作为利益争夺的砝码,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和炒作,更是对传统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的一种伤害。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以历史遗产为依据打造的文化形象工程,远没有给当地政府带来所预想的经济收益,多为劳民伤财之举。

故里之争貌似文化之争,实则是利益之争。把名人等文化资源作为利益争夺的砝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和炒作,不仅文化资源会在这种变味的争夺战中逐渐丧失文化价值,喧嚣的利益躁动也会不断地侵蚀文化观念,说到底,这是对文化不折不扣的伤害。“挂羊头卖狗肉”,嘴上说是保护文化遗产和资源,实则上下其手、片面逐利,打着文化的旗号却干着腐蚀文化精神的勾当,也不是真正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如果非要扯上文化二字的话,那也只能是——“伪文化”、“假文化”。
  在文化建设需要经济发展“反哺”之际,“名人故里”之类文化资源争夺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文化是用来尊重发扬的,不是用来玷污破坏的。

制止无休止的“故里之争”,除了相关部委“继续努力,祛除其背后的利益”之外,还需要普通民众尤其是文化人的协助。咱文化人不能成为“文化盲”,不然只会在“故里之争”的大潮中“助纣为虐”,而最终伤到了自己。

.1.  回复:国家文化部与文物局联合下文,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 
admin(2010/7/22 17:59:51)  IP:202.108.18.*
[本主题共1回复 | 每页显示20回复]
按用户名:    按标题:   按内容:       包括所有回复
【首页】→ 【会同发展】→ 回复:国家文化部与文物局联合下文,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
帖子标题:
   未登录!    

您的权限:
发表回复:×
UBB功能:×
文件上传:×
 
 
风格选择:极速  古韵  宽屏  大字  蓝色  |  图示说明: 24小时新发主题  最近被编辑的主题  超过24小时普通主题
页面执行时间:62.5毫秒 | 在线:1 今日:38 合计:902301 | 清除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