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一是近期来粮食连续7年增产。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从2004年~2007年期间,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总产量由2003年的4307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4641万吨,新增产量是1.16亿吨。
二是农业出现新的双层经营模式。通过农户的合作实现了这种双层经营的模式稳健的拓展,同时出现了以市场为纽带的家庭经营与职业农民(包括职业经纪人)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以市场化为纽带的多元化的双层经营模式的出现,简化了农业形成和分享规模经济的条件。
三是农牧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始解体。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发展非常迅速,而把养殖作为副业的农户越来越少。伴随着这个变化的是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全价配合饲料”成为一个行业。
四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受投资农业的收入预期向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出现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现象。资本进入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和发展,农民的农业所得也随着农业总收入的增多而有所提高。
五是农产品供给转向国内国际双向平衡格局。农产品净进口量趋于增加,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完全依赖国内资源、国内市场相比,有助于化解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丰富供给结构,但同时会出现新的风险。
六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进程加快。首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加快。2009年底,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十五”时期5%的水平。其次,农民身份分化促进了劳动力市场发育。最后,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取得新的进展。
七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了整个农村。再次,财政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财政可支撑能力的地区差距也有所缩小。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满足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资源约束压力依然很大。耕地保有量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节水农业的发展尚有许多技术和政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解决农产品供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有效性不足。一方面是中国超重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90%是因为营养过剩;另一方面,仍有1.3亿人营养不良,占人口总数的10%。
三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当前,有关农业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已经比较完善了,但由于缺乏实施可操作性的细则以及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仍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规划;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存在实质性差距;公共服务机构的“营利化”倾向,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覆盖率;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多地依赖专项资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信息发布和项目监管仍然不充分。
五是农村金融供给和社会服务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状况还是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政策限制较多;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经营性方向的问题,政策金融应该是一个非盈利的,但在非盈利方面做得不是很充分,在盈利方面它又做得多了一点。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展望
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供求关系会改善。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逐渐提高,会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引发的食品需求总量仍将增加,但食物需求总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机制、标准体系、检验检疫检测体系和风险评估评价体系会进一步完善;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增强;农田水利设施将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将基本形成。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分化加剧。农民增收的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化不仅会越来越活跃,而且分化的特征会越来越多样化。农民的分化一方面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会对现有政治体制施加压力,进而促进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化。
三是农村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利条件会增多,农村金融政策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难以根本扭转。
四、“十二五”时期“三农”发展的政策思考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首先,调整粮食安全战略思路。其次,保障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利益。第三,做好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第四,加快粮食科技创新。第五,理顺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关系。第六,增强政府粮食的调控能力。第七,提高食品的安全水平。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分化。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分化,优化农民变市民的宏观政策环境,提高职业农民的比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各种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待遇,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水平。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首先,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完善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农户发育。其次,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再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最后,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体系。
四是增强农民的主体发展能力。首先,赋予农民发展城市的权利,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发展城市的好处,而不仅仅是分享城市发展的好处。其次,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在农户转变农业增收途径方面,农户有可能选择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主导的内部规模经济模式,也有可能选择市场经纪人导向的外部规模经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