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区域论坛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衡阳 | 岳阳 | 益阳 | 常德 | 邵阳 | 娄底 | 永州 | 郴州 | 怀化 | 湘西 | 张家界 | News20 
湖南县域经济网
北大智慧城市研修班
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
高级别出国考察(高访团)
民营企业500强总裁班
 
 
长沙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2/9/29 16:00:05 被阅览数: 2975 次 来源: 湖南统计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长沙县是湖南县域经济的龙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89.95亿元,财政总收入100.02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10174.7元,成为湖南首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过万元的县。长沙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18位,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长沙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按照“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理念,长沙县在统筹城乡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发展布局,加速城乡一体。长沙县根据各镇所处的地理区位、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坚持“南工北农”的发展布局,将县城及南部城郊乡镇定位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型区域,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将县域北部乡镇定位为农业生态型区域,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配套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土地、环保等政策。全县全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审批、建设执法制度。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地方发展工业、三分之一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分之一的地方用于基础设施和商贸住宅)的思路,加快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园区,努力推动“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规范推进开慧“板仓小镇”、榔梨“绿色水乡古镇”、金井“茶乡小镇”等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建设。围绕县城星沙,以黄兴大道南延带动黄兴现代市场群建设,以万家丽北路北延带动安沙现代物流园建设,以人民东路东延带动黄花空港城建设,以松雅湖建设促进星沙大商圈的发展,与27个市县对接,加快融城步伐,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已初具雏形。

  (二)调优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沙县遵循市场化原则,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水平,实现价值链向高端、高附加值环节跨越。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动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多元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标准谋划和建设松雅湖、黄花空港城、黄兴现代市场群、安沙现代物流园、“长株潭”烟草物流园等重大功能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招商项目结构,发展工业地产、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大力提升城郊型农业。着力提升粮食、蔬菜、花木、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食用菌、瓜果等特色产业,提升城郊型农业。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坚持“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长沙县在强化管理体制、权力监督、基层组织保障上,相继实施了城市管理、政府机构、行政审批、财税和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和乡镇机构改革,赋予乡镇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对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实行乡镇代管制度,严防村级产生新的不良负债。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和社区,公开联系方式、岗位职责、监督机制、考核办法。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实现了“用1%的土地创造90%的财富”。 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模式,并在全县划分禁养区、限养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生态养殖。

  (四)强化公共服务,突出改善民生。一是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全县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高龄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革命先烈后代困难家庭幸福计划。二是构筑城乡社会事业网。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引进“3235”工程,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三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长沙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38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7元,增长19.2%

  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转优、效益稳步提升、内生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

  1、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县域总人口6306.00万人,占全省的88.4%;行政区划面积20.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6.9%。县域生产总值12971.83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省的66.0%;县域生产总值过100亿元县68个,过200亿元的县26个,同比增加26个和17个;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227元,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6757.01亿元,增长14.2%,占全省的5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9.17亿元,增长17.9%,占全省的55.5%

  二是经济强县不断崛起。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 97个县市区,累计已有29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区)行列。2011年强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2.01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533元,是全省县域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2785.25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25亿元,增长17.6%。长沙、浏阳、宁乡、醴陵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分列18646898位。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18.0:50.8:31.2 ,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3 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是社会保障全面加强。2011,全省县域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81.6万人、186.68万人、229.32万人、4780.16万人和1815.9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8.9%8.1%3.2%2.4%1.4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一些兄弟省市特别是同发达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县域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是整体发展水平偏低。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83.12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475.64亿元和29.04亿元,人均GDP64070元;而湖南县域经济20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77.89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76.1亿元和11.6亿元,人均GDP34533元,分别只及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93.7%58.0%39.9%53.9%,经济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尤其是客观反映经济实力的人均GDP数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较远。在百强县中,江苏(29个)、山东(26个)、浙江(24个)、辽宁(10个)、福建(8个)和河南(6个)六省,强县数均排在湖南(4个)前列。

  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目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湘南区域、环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四大板块。2011年这四大区域总人口分别为1373.6万人、2077.69万人、1553.23万人和1591.08万人,实现GDP总量分别为8320.62亿元、4892.81亿元、4594.31亿元和2403.99亿元。长株潭经济区以最少总人口数,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其他三大板块的1.7倍、1.8倍和3.5倍。在全省97个县市区中,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为789.95亿元,总量最少的古丈县为12.90亿元,两者相差61.23倍。人均GDP最高的湘潭县(84076元)与最低的桂东县(7601元)相差11.0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县为14237元,最低的新田县2458元,相差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浏阳市为24235元,与最低的城步县10728元相差2.26倍。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目前,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达18%;三产比重较低,为31.2%。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又很大,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三、长沙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从长沙县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启示:要全面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观、正确政绩观,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发展民营经济、开放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促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湖南县域内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仍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引导、统筹整合土地资源、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农业生态区建设,来推进产业高端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发展提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强、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工业企业,着力推动其率先转型升级,使之成为行业内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通过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效益,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的行业结构。

  (二)抓体制机制创新,促管理水平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要加大扶持力度,创新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体制机制,继续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要按照统筹管理乡镇、严防村级负债,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参与式”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村级、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抓民生民本工程,促和谐社会建设。目前,一方面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弱,与外省特别是先进省份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省内县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转型又面临发展的双重任务。改善民生是当前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缩小差距、共同富裕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要借鉴长沙县的经验,走以改善民生来缩小差距、促进富裕来提高社会和谐化程度的转型之路。一方面加大边远区县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调整市级对市县税收分成比例,确保财力向湘西北、湘西南两翼市县和贫困市县倾斜。

  (四)抓特色经济培育,促县域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来自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实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要有地域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应因地制宜,一县一策,谋求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要主动接受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为城市服务和提供产品供应的产业;发展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县域以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发展企业集群。在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所在的县(市、区),要以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为纽带,在县域内大力发展和延长大企业上游和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形成并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较为不便,但有一定资源的边远山区县,应大力培育本地民营企业家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适时引导中小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原生型中小企业集群。注意扶持资源开发和加工企业,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湖南下半年13条高速公路将通车 增里程1000公里
  • 湖南省地勘局获重大突破 新发现矿产地90多处

  • 高层培训

    乡村振兴战略高端研讨会
    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班

    热点文章

     
    keywords:湖南 经济 县域经济 公开课 湖南经济论坛 湖南县域经济论坛 中部崛起 企业管理咨询 湘商 企业内训 湖南县域经济 企业管理培训 长沙县域经济 株洲县域经济 湘潭县域经济 衡阳县域经济 岳阳县域经济 益阳县域经济 常德县域经济 邵阳县域经济 娄底县域经济 永州县域经济 郴州县域经济 怀化期货市场 湘西县域经济 张家界经济 北大私募股权培训 北大PE EDP 总裁班 清华总裁班 对外汉语 湖南区域经济 北大私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