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论坛 » 理论探索 »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查看 6962
发表一个新帖子 发表回复

标题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在百度搜索本主题 [ 搜 ] [ 打印 ] [ 推荐 ] [收藏帖子] [ 收藏到新浪VIVI] [ 订阅 ]

三湘四水 (附小六年级匿名发帖用户)
楼主 [ 字体: ] [ 编辑 ] [ 报告 ] [评分]
Rank:4Rank:4Rank:4
UID 5
帖子 88
积分 209 点
金币 384 枚
魅力 149 度
注册 2007年10月6日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应在改革开放以后。而理论界给予特别关注,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自2000年以来,县域经济的提法越来越频繁,说明社会各界对县域经济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简述
(一)县域经济
指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基地,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坚持市场发育与战略谋划紧密结合,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实力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动态上,表现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在静态上,表现为经济的综合成果。县域经济在运动方向上是循环的,在运动方式上是滚动的,在运动性质上是连续的,在运动成效上是螺旋式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
是指县域经济的战略方式、运作过程和目标成效。从质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取得的综合成果,从量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动态进程中县域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县域经济的循环演进(包括各个阶段的成果形式),是动态与静态的兼容并蓄。
静态时点上的结合成果,是对县域经济进行的纵向为主的质与量的比较和总结,包括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主要以财税收入、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财力、产品与劳务增加数量、居民储蓄与消费、企业效益等指标来反映。
动态进程中的运行状况,是对县域经济运行进行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包括经济政策的适应性、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实现途径的有效性,主要以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后劲等指标来反映。
循环演进,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的全方位的检验与审视、修正与完善,通过综合静态与动态指标,进一步完善(制定)具有较强承前启后作用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重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形成更高层次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县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判断而言,一般可以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波动周期来进入深入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即经济的增长速度,它包括县域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动情况,标志着县域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目标的重要前提。
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是指县域经济系统中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投入结构等多项指标,能够最大限度、最快进度地增加县域居民的财富,是县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合理化标准。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实为县域经济取得的实际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水平。
县域经济波动周期,是指县域经济总在不断地波动过程中逐步增长,当经济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时,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周期,周期较长、波动较小是县域经济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此时县域经济将获得稳定持续增长,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
(三)县域经济增长
是指县域经济在量上的增减变化,一般以比率指标来反映,多从某县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劳务、产值、效率等变化相对数上考察,一般不能包括社会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进步水平。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它只是一个内容较为狭窄的概念,并包容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部分,因为它是实现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县域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县域经济发展;但同时,它又并非县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存在并不能完全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也就是说,尽管一个县域可能在某个方面实现了增长,但其他重要方面并未获得促进和改善,那么就不能等同于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这种情形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
(四)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并能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上飞跃的产业集群。它多集中于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几个行业,它的发展将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具有高增长率的产量或产值、高增长率的就业率。
二是在整个县域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水平。
三是它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与结构调整同步。
四是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高度相关。
五是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新的支柱产业总要将旧的支柱产业取而代之,这是支柱产业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五)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后劲,顾名思义为后继力量、后续势头。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即为县域经济在本阶段上所拥有的能够在下阶段相对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是现有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市场寿命。
二是近期与中远期技术创新能力、新经济增长点及其市场前景。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储备状况、整合时效与深度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趋势。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开发状况。
五是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质量状态及演化趋势。
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评价指标也具体来自于以上五个方面。但依据笔者前文对县域经济概念的定义,也可以根据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县域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两项指标进行简单判定与评析。
(六)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是指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分析和估量而制定的经济建设的任务与途径,包括今后县域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内容以及战略措施。它是县域经济整体超前的谋划,其生命力在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
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多由总战略与若干个具体的战略方案来组成。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纲领以及发挥县域经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基本依据。它既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政策性的特征,又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动态性,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内外因进行完善型的内容调整。
(七)域经济发展模式
是指一定时期内县域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聚合方式的类型。换言之,就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成长的道路。
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城郊型、集贸型、工业园区型、速度型、效益型、内向型、外向型、平衡发展型、非均衡发展型等等。
(八)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指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长久维持。它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
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维护和增强自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县域人群间、部门间、资源利用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当前的决策不应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
因此,县域经济只有具备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连接性)、协调性和公平性特征,才能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既要研究县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既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其中包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管理机制及监测预测和调控机制的建立等,又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各县域经济主体的认识,约束和管理其行为。使其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各个县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发展的水平和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宜一刀切,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因地制宜,不同县域经济允许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九)县域经济管理体制
是县级经济管理机构行为方式的规范化和县域内公民参与经济管理流动形式的规范化、一体化的运营体系。它是县域经济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不断改革是其内在的需要。
县级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方式,是县级政府部门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运用财政、税收、产业、分配等经济政策,使用经济法律法规和行政调控等管理手段,对县域经济运行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
(十)县域产业布局
它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县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影响这一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分布与组合特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与预期效益、社会政治状况、运力与运费、地理位置等。布局方式既有传统型的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能源矿藏指向等,又有现代式的集聚指向、比较指向等。
第二,县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即产业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分布与组合,这种布局带有整体战略性目标含义,一般以确定主导产业为布局模式。
第三,县域产业的政策性布局,即政策对不同产业的不同扶持与协调,是从第二层含义引伸而来、突出政府经济管理与调控色彩的抽象意义上的县域产业引导型分布与组合,般以倾斜式扶持政策和限制性约束政策影响产业布局的方向。
关键字: 县域经济



此用户离线!
共计在线时长1980分钟2008/8/29 15:21:50
[ 资料 ] [ 短信 ] [ 好友 ] [ 文集 ] [ 引用 ] [ 回复 ] 点击返回顶部

三湘四水 (附小六年级匿名发帖用户)
2 [ 字体: ] [ 编辑 ] [ 报告 ] [评分]
Rank:4Rank:4Rank:4
UID 5
帖子 88
积分 209 点
金币 384 枚
魅力 149 度
注册 2007年10月6日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十一)县域经济产业政策 是指县级及其上级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县域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来影响县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县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它具有系统性、倾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县域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县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制定的,为促进县域产业结构接近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政策措施。它有明确的目标,即县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它的政策体系中主要突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并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在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县级及上级政府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进步与提高而制定并实施的针对性鼓励政策,旨在为主导产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一政策效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政策本身适度性水平的高低。
(十二)县域经济产业集群
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体)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县域某一特定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它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翼的互补产品制造商、投资与技术培训、中方等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者等。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机构在同一空间上集聚而成为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它也往往代表着县域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概念不仅强调了县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县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而且强调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作用,并突出了县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十三)县域经济发展创新系统
是指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县域政府等组成的网络,以它们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县域新技术的开发及引进、改进和扩散、应用与推广,以此达到以科技进步促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科学技术与经济产业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其核心内涵在于,实现县域对提高本县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甚至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十四)县域经济竞争力
是指县域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及县级政府为本县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竞争而创造或提供种种有效的环境支持能力。在县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的角度,它则是在数个县域组成的更大区域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十五)县域产业竞争力
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他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成熟等各个方面。
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县域间发展同一产业时某一县域较其他县域所存在的现实优势,注重不同县域间相近或相同产业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县域内各有关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竞争优势的强弱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县域产业组织效率、产业投入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企业间和县域间合作的效率、县域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文化力量以及县域经济产业政策作用等。

二、县域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理论特征
第一,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部门、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它既包括产业部门,又包括非产业部门;既有县、乡(镇)、村等多层次政权单位,又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枢纽性。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宏观调控对微观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必然要通过县域经济这个层次来完成。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规划等也要通过县域经济系统逐步传达、分析、落实。
第三,差别性。首先是各县域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县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产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次是尽管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县域经济在承受外在经济条件时,都会发生变化而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第四,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县域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县域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县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县域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第五,相对独立性。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其发展状况与国家、省、市的经济控制高度关联,但因县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决策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独立地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则,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
第六,内在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县域区别色彩。由此出发的县域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县域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这种发自于体制深处和人们内心的竞争往往更为惨烈和直接。
(二)县域经济的实践特征
第一,先天缺陷性。主要是指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和多重约束。在县域产业结构中,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自然经济即农业经济客观并存,并在相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实力、技术、要素流动、政策等断层。县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相对来说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人才、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常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第二,不完整性。是指县域经济结构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而言,由于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不足以支撑,难以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结构中存在资源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的不对称断口以及产业结构与县域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断口,同时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量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量之间也常常出现缺口,如资金缺口、技术缺口、人才缺口、信息缺口和市场缺口等。
第三,结构趋同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甚至雷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顽疾。但也由此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对非趋同性的追求热情,使不趋同性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未来的突出特征之一。
第四,非均衡性。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等种种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趋势,即使在同一县域内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差。非均衡是横向比较上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
第五,资源依托性。毕竟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还不很深入,受此影响,县域经济主体在产业发展上多从资源开发型起步,以至形成了现有县域经济上明显的资源依托特征。随着买方市场作用的不断加强,大部分县域则纷纷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资源依托性尽管还将在县域产业发展中扮演相对仍然比较重要的角色,但逐步淡出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六,政府行为主导性。多年的实践发展,使大部分的县域经济几乎成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从现实看,县域经济产业布局结构和要素流动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协调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痕迹较为明显。
(三)县域经济类型
县域经济发展在类型,实际上是对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运行状态的总结性描述。对县域经济类型的确定,将有助于制定因县制宜的未来发展战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县域经济类型的确定与划分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从主次产业角度看,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可以代表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定位,如农业经济型、工业经济型和服务经济型,甚至还可以再加细分,如粮棉型、加工型、机械制造型、轻工型等等。
第二,从发展实力比较的角度看,则可以确定为发达型、富裕型、欠发达型甚至落后型等。
第三,从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考察,可以区分为强大型、较强型、较弱型和最弱型等。
第四、从资源禀斌差异看,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型、农业资源型、人才资源型、区位资源型等等。
第五,从财税收支状况看,可以分为高收入型、较高收入型、中低收入型和较低收入型等。
第六,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成长机制看,可以分为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郊型、集贸市场促动型、乡镇企业集聚型、项目建设劳动型、城镇建设拉动型、财政投入维持型、扶贫开发型等。
从准确把握县域经济未来发展内在规律和趋势-适时制定适宜、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第六种区分方法相比最具实际意义。



此用户离线!
共计在线时长1980分钟2008/8/29 15:22:28
[ 资料 ] [ 短信 ] [ 好友 ] [ 文集 ] [ 引用 ] [ 回复 ] 点击返回顶部



相关主题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更新
尹正锡:关于县域经济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调查与思考 三湘四水 5917 / 1 2023/7/8 10:46:00
梅克保: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实现开放崛起 长江750 3773 / 1 2023/7/5 13:44:23
县域经济工业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长江750 9370 / 2 2023/6/13 16:10:33
株洲市县域经济五年呈现五大变化 三湘四水 6742 / 1 2023/3/3 11:33:13
湖南县域经济网报道:道县县委书记唐湘林采访 长江750 4319 / 0 2021/2/15 18:41:15

Powered by TEAM 2.0.2 Release - ACC © 2005 Team5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无图版] [论坛调用] Processed in 187.50 ms,14 queries 现在时间是2024/4/24 14:11:01 清除 Cookies - 湖南省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05003647号